在香港這個高樓林立、節奏急促的城市,傳統家庭觀念正悄然轉變。面對樓價高企、生育成本沉重,加上生活壓力日增,不少港人選擇不婚不育,轉而投向毛孩的懷抱。貓狗不再只是寵物,更成為家庭一份子,甚至被視為「毛小孩」。這股「唔生仔改養貓」的潮流,正悄悄推動香港寵物經濟邁向千億市場。
根據政府統計處數據,香港的總生育率長期處於全球最低水平之一。2024 年的數字顯示,每名婦女平均只生育 0.8 名子女,遠低於維持人口穩定所需的 2.1。與此同時,單身人口、丁克家庭及高齡獨居人士比例持續上升。
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寵物逐漸取代傳統家庭角色,成為陪伴、慰藉與情感寄託的對象。尤其是貓隻,以其獨立、安靜、適合室內飼養的特性,深受都市人喜愛。
雖然養寵物亦需付出金錢與時間,但與育兒相比,成本相對可控。根據調查,港人平均每月飼養一隻貓的開支約為 1,495 元,即每年約 1.8 萬元。相比育兒動輒數十萬的開支,養貓無疑是更「可負擔」的選擇。
根據展覽集團與業界統計,香港整體寵物市場年規模已突破 62 億港元⁽²⁾,其中貓咪相關市場佔約 18 億元。若按全球趨勢推算,未來五年內香港寵物市場有望突破 100 億元,甚至邁向千億級別。
截至 2025 年,香港估計有超過 18 萬隻貓,而飼養貓隻的住戶比例亦由 2020 年的 6.5% 上升至 9.4%⁽³⁾。貓咪相關產品與服務需求大增,帶動「貓經濟」迅速冒起,成為寵物市場增長最快的板塊之一。
現代寵物主人不再滿足於基本飼料與疫苗注射,反而追求更高層次的生活品質。寵物食品講求有機、無穀、低敏;寵物用品講求設計感與功能性;寵物美容、按摩、SPA、攝影、生日派對等服務亦日益普及。
隨著寵物壽命延長,健康管理成為重點。寵物保健品、營養補充劑、牙齒護理產品等銷售持續上升。獸醫診所亦提供更多專科服務,如心臟科、腫瘤科、眼科等,收費與人類醫療看齊。
近年不少保險公司推出寵物醫療保險,涵蓋住院、手術、門診等費用,年費由數百至數千元不等。另一方面,寵物殯葬服務亦逐漸普及,包括火化、骨灰盒、紀念品、追思儀式等,反映主人對毛孩的情感深厚。
寵物食品市場由傳統乾糧、罐頭,發展至鮮食、冷凍乾糧、功能性零食等。用品方面,智能餵食器、自動貓砂盆、貓跳台、寵物推車等層出不窮,滿足不同飼主需求。
寵物與文創結合,催生出一系列潮流產品,如寵物造型公仔、插畫、手作飾品、寵物似顏繪等。大型展覽如「香港貓迷博覽會」、「寵物節」等吸引大量人流,成為寵物文化與消費的集中地。
愈來愈多商場、餐廳、酒店設立寵物友善區域,甚至提供寵物餐單與住宿服務。寵物 Staycation、寵物攝影旅遊團等新型態旅遊產品亦應運而生,拓展寵物經濟邊界。
近年政府逐步推動寵物友善政策,包括增設寵物公園、放寬公共交通工具攜帶寵物限制、鼓勵屋苑設立寵物設施等,為寵物經濟發展創造有利環境。
隨著寵物數量上升,相關法規與配套亦需跟上。包括寵物登記制度、繁殖場監管、動物福利法例等,均有待進一步完善,以保障動物權益與公共衛生。
從毛孩到經濟引擎,寵物改寫城市生活
「唔生仔改養貓」不再只是生活選擇,更是一種文化現象。毛孩不單是家庭成員,更成為推動經濟、改變城市面貌的重要力量。從食品、用品、醫療、保險、旅遊到文創,寵物經濟正逐步滲透香港人的生活每一角落。
未來,隨著人口結構持續轉變、寵物文化日益普及,加上政策與產業配合,香港有望發展成為亞洲區內最具潛力的寵物經濟樞紐。在這場由毛孩主導的經濟革命中,每一位鏟屎官,都是推動者,也是受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