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極端天氣在全球出現頻率明顯上升,香港亦未能倖免。夏季高溫日數不斷增加,工作人士尤其是戶外工作者,正承受前所未有的熱壓力。雖然天氣酷熱,許多行業員工仍需如常上班,甚至從事體力勞動,對身體健康構成威脅。然而,目前香港對於「極端高溫下工作」的制度保障仍屬初步階段,欠缺法定約束力。當氣候變化日趨嚴峻,市民實有必要重新思考:我們是否已擁有足夠的工作保障,去應對氣候危機帶來的挑戰?
根據香港天文台數據,本地氣溫持續上升的趨勢已非常明顯:2023年是有紀錄以來最熱的一年,全年平均氣溫達 24.6°C,打破歷史紀錄。
極端酷熱日數(即氣溫達33°C或以上)明顯增加:2023年錄得 58日,較1990年代平均的15日多出近3倍。
天文台預測,隨着全球暖化持續,香港平均每10年氣溫上升約 0.2°C,到本世紀中期,全年高溫日數或超過90日。
此等氣候變化,對建造業、運輸業、清潔服務、戶外餐飲等行業的前線員工,構成重大健康風險。
根據職業安全健康局數據,戶外或高溫工作環境下,若缺乏適當休息、補水及通風,工人易出現:
2022年曾有案例一名運輸工人於貨櫃場搬運貨物期間疑因中暑暈倒,送院後不治,事件引發社會對「高溫工作保障」的廣泛關注。
2023年5月,勞工處推出《預防工作時中暑指引》,當中建議僱主按天氣風險級別(黃色、紅色、黑色)安排不同程度的工作調節,包括:
但該指引並無法律約束力,違反者亦不設刑罰,只屬鼓勵性質。實際上,大部分從事體力勞動的基層員工,仍要在酷熱天氣下照常工作,保障非常有限。
地區 |
措施 |
特點 |
南韓 |
法規規定高溫日須設休息時間與冷卻裝置 |
違者可被罰款 |
新加坡 |
設「熱壓力警告系統」,僱主須即時調整工作 |
有熱病保障基金 |
澳洲 |
建築工地氣溫達38°C以上,必須停工或加密休息時間 |
強制執行、違者有罰則 |
這些制度說明保障工人健康與提高工作效率並非矛盾。
天氣極端化已不再是未來的預測,而是當下正在發生的現實。對每日在烈日下奔波的香港基層勞工而言,一場中暑可能代價是健康,甚至生命。
保障員工免受極端氣候傷害,不應只靠僱主自律,更需要法律層面與制度層面的支援。作為市民,我們不單要關心天氣,也應思考:在工作與生活之間,我們是否擁有選擇與安全的權利。氣溫上升,我們的保障制度亦要跟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