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年累月流傳於坊間的健康忠告之一,莫過於「每日八杯水」。此句建議幾乎家傳戶曉,不論在學校健康課堂、公司內部通訊、社交媒體文章甚至連生活雜誌專欄,都不難發現其蹤影。不過,這個看似簡單直接的建議,背後是否真的科學根據十足?而在節奏急促的香港都市生活中,此一建議又是否實際可行?
所謂「每日八杯水」源於美國膳食營養建議,當中指出成年人每日需攝取約2至2.5公升水分。而「八杯」則是將此量度簡化為每日八杯240毫升的水。此建議並未指出所有水分需來自飲用水,實際上,食物中所含的水分(包括水果、湯品、蔬菜等)亦應計算在內。
然而,隨着傳播與簡化,坊間便逐漸演化出「每日應飲八杯水」的概念,甚至被視為養生常識之一。問題在於,該建議並非適用於所有人體質與生活狀況。
人體所需水分會因年齡、性別、體重、活動量、健康狀況、氣候環境等多種因素而異。國際營養學界普遍採用一個簡易公式作日常參考:
每日所需水分量(毫升)= 體重(公斤) x 30至40
以一位60公斤成年人為例,其每日所需水分介乎1800至2400毫升不等。倘若當日進行高強度運動、長時間戶外活動或置身高溫環境,所需水分更可能進一步上升。因此,單憑「八杯」一數,難以涵蓋所有人體的不同需要。
在香港,飲水習慣深受都市生活節奏所影響。以辦公室一族為例,不少人每日早上以一杯咖啡開展工作,其後未必有足夠時間記得補水。午膳時間可能習慣配搭凍檸茶或汽水,真正飲用清水的情況反而偏少。
加上不少人嫌攜帶水樽麻煩,依賴便利店購水,而價格及包裝亦可能成為限制。此外,長時間冷氣環境下,身體失水情況可能未被察覺,形成慢性缺水亦無從自知。
誠然,適量飲水有助維持新陳代謝、調節體溫、促進腎臟功能等。然而,亦有部分人士誤信「多飲無妨」,於短時間內大量飲水。此舉不但未見其利,更可能引致「低鈉血症」,即血液中鈉濃度過低,造成細胞膨脹,輕則頭暈、抽筋,嚴重者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飲水之道應以「因需而定、均衡攝取」為原則,忌盲目追求高飲水量。
若希望更有效掌握自身水分狀況,除按體重估算所需水量外,亦可透過以下觀察指標作初步判斷:
- 尿液顏色 :顏色呈淡黃色至透明,表示水分充足;偏深黃色或帶異味,則可能水分攝取不足。
- 口腔乾澀感 :若覺喉嚨乾或嘴唇繃緊,可能正處於輕微脫水狀態。
- 皮膚回彈能力 :輕捏手背肌膚後鬆手,若皮膚遲遲未回復,或顯示水分不足。
- 疲倦及專注力下降 :脫水會令血容量減少,影響腦部供氧與代謝功能。
要養成良好飲水習慣,並非一朝一夕。以下幾項建議可作日常參考:
- 分段攝取 :建議每日分時段飲用,例如早上起床後、午膳前後、黃昏時段及晚飯後,避免集中在短時間大量飲用。
- 睡前適度補水 :晚上可小量飲用,避免夜尿影響睡眠。過度限制晚間飲水則未必有利身體修復。
- 膳食同時飲水 :坊間有說法指「飯前飯後不宜飲水」,但根據現時醫學研究,只要不影響消化,膳食期間適量飲水並無不妥。
- 利用提示工具 :設置手機提醒或使用帶容量刻度的水樽,可幫助監察每日攝水量。
在香港,不少市民日常會選擇咖啡、奶茶、汽水等作為飲品首選。此舉雖然可以攝取部分水分,但亦伴隨糖分、咖啡因或利尿成分,其實未必能有效補充所需水分。
- 含糖飲品 :會增加熱量攝取,長遠增加代謝疾病風險。
- 高咖啡因飲品 :如每日攝取過量咖啡,身體反而會因頻密排尿而流失更多水分。
- 湯水及水果 :屬於健康的水分來源,但需要留意鹽分或糖分含量。
因此,建議仍以清水為主要補水來源,其次才考慮其他輔助飲品。
飲水建議並非一體適用,部分群組更應作個別調整:
- 兒童 :體重較輕、活動量大,加上對脫水敏感度低,家長應主動為其補水。
- 長者 :因腎功能退化及對口渴反應較弱,宜定時小量飲水。
- 孕婦與哺乳期婦女 :新陳代謝及水分需求較高,宜向營養師或醫護人員查詢合適攝水量。
- 腎臟病或心臟病患者 :部分病患需控制水分攝入,應依照醫生指示行事。
「每日八杯水」雖然廣為流傳,但其實只是簡化建議的一種表述方式,未必適用於每一位市民。身體需要的水分來自多方來源,應根據個人體質與生活模式作出調整。
對於生活節奏急促的香港人而言,建立合理的飲水習慣遠比盲目遵循固定杯數更為重要。透過觀察身體反應、調整飲水時機、選擇健康飲品,方能在日常忙碌中有效維持身體水分平衡。
飲水既非儀式,也非競賽,而是一種關心自己身體的生活態度。從今日開始,讓我們放下迷思,以科學方式與自己對話,讓每一口水都為健康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