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eyHero

為什麼10元硬幣像夾心餅?設計背後有原因

Written by 志明狗與春嬌貓 | Jul 28, 2025 8:35:41 AM

在香港日常生活中,硬幣是不可或缺的支付工具。無論是乘搭公共交通、購買報紙、光顧街邊小食,硬幣總是隨手可得。然而,在眾多硬幣之中,10元硬幣的外形最為特別。它並非單一金屬製成,而是由兩種顏色組成的雙金屬結構,外圈銀白色,內圈金黃色,外觀猶如一塊夾心餅,令人印象深刻。

不少市民曾好奇:為何10元硬幣要設計成這樣?是否純粹為了美觀?還是另有實際用途?本文將從硬幣設計、鑄造技術、防偽功能、使用習慣及國際比較等角度,深入探討10元硬幣的「夾心餅」設計背後的原因與意義。

 

香港硬幣的演變:從單金屬到雙金屬

香港硬幣由香港金融管理局(HKMA)負責發行,並由香港造幣廠或海外鑄幣機構鑄造。自1841年香港開埠以來,硬幣設計歷經多次演變,反映出不同時代的經濟、技術與審美取向。

早期硬幣多以單一金屬鑄造,如銅、鎳、鋁等。設計簡單,功能純粹。隨著通脹及貨幣需求變化,硬幣面值逐漸提升,材質亦有所調整。1993年,香港首次推出雙金屬硬幣——10元硬幣,成為本地硬幣設計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此硬幣由外圈鎳銅合金與內圈鋁銅合金組成,直徑24毫米,厚度3毫米,重量8.41克。其雙色設計不但提升辨識度,更具備多項實用功能。

 


雙金屬設計的功能:不只是外觀吸引

10元硬幣的雙金屬設計,並非純粹為了美觀,而是基於多項考量,包括防偽、安全、識別及技術層面。

1. 防偽功能

雙金屬硬幣的鑄造技術較為複雜,需將兩種金屬精準結合,確保結構穩固。此技術難以仿製,能有效防止偽幣流通。由於10元硬幣屬高面值硬幣,具備一定經濟價值,故防偽功能尤為重要。

此外,硬幣表面設有微細刻紋、隱藏圖案及特殊邊緣設計,進一步提升防偽能力。市民可透過觸感、視覺及重量辨別真偽,保障交易安全。

2. 機器識別

雙金屬硬幣在自動販賣機、泊車收費機、洗衣機等設備中更易識別。機器可透過金屬成分、磁性反應、尺寸重量等參數,準確辨認硬幣種類,減少錯誤或欺詐。

此設計亦有助提升機器運作效率,減少維修成本,促進電子支付與現金並行的便利性。

3. 視覺與觸感辨識

雙色設計令10元硬幣在眾多硬幣中更易辨認,尤其對視力較弱人士而言,具備實用價值。外圈與內圈的高低差異亦提供觸感辨識,方便市民在昏暗環境或視線受阻情況下使用。

4. 技術展示與形象塑造

雙金屬硬幣象徵鑄幣技術的進步,展示香港在貨幣製造方面的專業水平。此設計亦提升硬幣的現代感與國際形象,反映出香港作為金融中心的地位。


三、設計理念與文化意涵:夾心餅背後的象徵

除了技術與功能層面,10元硬幣的設計亦蘊含文化與象徵意義。

1. 顏色對比與層次感

金黃色與銀白色的對比,營造出層次分明的視覺效果,象徵多元與融合。此設計與香港社會的多元文化背景不謀而合,反映出中西交融、包容並蓄的城市特質。

2. 中央與外圈的結構象徵

內圈與外圈的結構,亦可理解為核心與支援的關係,象徵社會中不同角色的互補與協作。中央部分代表價值核心,外圈則提供保護與支撐,形成穩固整體。

3. 「夾心餅」的親切感

市民普遍形容10元硬幣為「夾心餅」,雖非官方名稱,但卻反映出市民對硬幣的親切感與生活連結。此形象深入民心,成為本地文化的一部分。


夾心餅硬幣,是設計與功能的結晶

10元硬幣的「夾心餅」外形,並非一時興起的創意,而是經過多方面考量的設計成果。它結合了防偽技術、機器識別、視覺辨識、文化象徵等元素,成為香港硬幣體系中最具特色的一員。

在日常生活中,市民或許早已習慣使用這枚硬幣,未必細察其設計背後的巧思。但正是這種看似平凡的物件,承載著金融制度的穩定、技術進步的成果、社會文化的縮影。它提醒我們,設計不只是美觀,更是功能與理念的融合。

在電子支付日益普及的今天,硬幣的角色或許逐漸淡化,但其存在仍具意義。10元硬幣的雙金屬設計,不單提升使用效率,更象徵香港在金融與設計上的精準與創新。下一次你拿起這枚「夾心餅」,不妨細看其邊緣、顏色與質感,感受一下設計背後的智慧與用心。

硬幣雖小,意義不輕。10元硬幣的故事,正是香港貨幣文化的一頁,也是設計與實用並重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