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樓價高企,「細屋大價」已經成為常態。對許多年輕人或低收入家庭來說,劏房成為唯一選擇。然而,劏房面積狹窄、格局奇怪,生活空間有限,如何在小小幾十平方米的空間中「活得舒服」?本文將帶大家了解劏房的現實情況,並分享一些奇怪但實用的生存技巧,讓你感受香港人的創意生活。
可見劏房雖小,但租金與生活成本的壓力仍不小,住得舒適需要一定技巧。
利用牆壁架設置收納架,將衣物、書籍、日常用品垂直堆放,釋放地面空間。
床下空間可放置收納箱,床鋪可以改成升降床兼顧睡眠與收納。
小桌子兼收納櫃、摺疊床變沙發、可移動餐桌都能讓生活更靈活。
投多功能家具初期花費較高,但長遠改善居住體驗非常值得。
利用屏風、帆布或窗簾做簡單分區,不同生活區域各自獨立。
空間雖小,但生活的感覺更有格局,減少壓迫感。
精簡不必要的物品,減少囤積,避免雜物堆滿每個角落。
採用摺疊或可收納用品,例如摺疊椅、折疊衣架、迷你電器。
利用牆上掛袋、門後掛鉤、磁性貼板,把零碎小物收好又容易拿取。
鞋子掛在牆上等等這種奇怪方法,其實在小空間中非常實用。
劏房通風不良,容易悶熱。小型風扇、抽濕機、空氣清新機是必備神器。即使空間小,也能維持基本舒適度,減少生活壓力。
住劏房並非夢想中的理想生活,但香港人總能發揮創意,把小空間生活過得有秩序又方便。從垂直收納、多功能家具,到創意分區,每一個小技巧都是對抗「資本主義」的生存智慧。雖然屋小得要轉身都要小心,但只要善用空間,你仍然可以過得舒適、有趣,甚至帶點自豪感——畢竟,這就是香港人的生存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