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eyHero

行街等於蒸桑拿?5個避暑法你要識!

Written by Mono Care 生活 | Jul 24, 2025 7:12:15 AM

每逢夏季,香港街頭彷彿變成一個巨型蒸氣室。高溫加上濕度,令人在短短數分鐘內已汗流浹背。行街購物、外出用膳、通勤上班,無一不感受到炎熱的壓迫感。即使身處冷氣商場,走出門口的一刻仍難逃「蒸桑拿」的感覺。

面對酷熱天氣,除了依賴冷氣,市民亦需掌握一套有效的避暑策略,以減少中暑風險,提升生活舒適度。本文將介紹五個實用避暑方法,助你在炎炎夏日中保持清爽,輕鬆應對高溫挑戰。

 

一、穿著有道:選擇透氣衣物,減少悶熱感

衣著是避暑的第一道防線。選擇合適的衣物,不但可減少汗水積聚,更有助身體散熱。

建議如下:
- 選用天然纖維 :棉、麻、竹纖維等天然物料透氣性高,吸汗能力強,適合炎熱天氣穿著。
- 避免合成布料 :尼龍、聚酯等合成纖維雖輕薄,但透氣度低,容易令汗水滯留,增加悶熱感。
- 衣物顏色宜淺不宜深 :淺色衣物反射陽光,深色則吸熱,白色、米色、淡藍等均為夏季首選。
- 剪裁寬鬆 :貼身衣物雖美觀,但不利空氣流通,寬鬆剪裁有助散熱。
- 配搭遮陽帽或防曬外套 :在戶外活動時,適當遮蔽可減少紫外線傷害及皮膚溫度上升。

透過合理穿著,不但可提升舒適度,更可減少因高溫引致的皮膚問題,如汗疹、曬傷等。


二、補水有法:飲水之道,遠離中暑

高溫天氣下,身體水分流失加快,若未能及時補充,容易出現脫水或中暑症狀。補水不單是飲水,更講求方法與時機。

建議如下:
- 定時飲水 :即使未感口渴,亦應每小時飲水一次,每次約150至200毫升。
- 避免高糖飲品 :汽水、果汁等含糖量高,反而會加重身體負擔,影響水分吸收。
- 選擇低溫而非冰凍水 :冰水雖然清涼,但過冷可能刺激腸胃,建議飲用室溫或微冷水。
- 加入電解質飲品 :如運動飲料或自製鹽糖水,有助補充因流汗流失的礦物質。
- 食用高水分食物 :西瓜、青瓜、番茄等含水量高,有助補水及降溫。

保持水分充足,是預防中暑的關鍵。尤其在戶外活動或長時間行走時,更需加強補水意識。

 


三、避開高溫時段:掌握時間,減少曝曬

香港夏季日照強烈,氣溫高峰通常出現在中午至下午三時之間。若能避開高溫時段外出,將大幅減少中暑風險。

建議如下:
- 安排早上或傍晚外出 :上午八時至十一時、下午五時後氣溫相對較低,適合行街或運動。
- 利用天氣預報 :留意天文台高溫警告及紫外線指數,避免在警告時段外出。
- 選擇有遮蔭路線 :行走時盡量選擇有樹蔭、建築物遮蔽的路線,減少陽光直射。
- 使用遮陽工具 :如遮陽傘、太陽眼鏡、防曬帽等,均可減少紫外線傷害。


四、善用冷氣與通風:室內降溫的平衡藝術

冷氣雖然是最直接的降溫方法,但長時間處於冷氣環境亦可能引致不適,如頭痛、喉嚨乾、皮膚乾燥等。因此,善用冷氣與通風,達致平衡,才是理想避暑之道。

建議如下:
- 設定適當溫度 :冷氣溫度宜設定於24至26度之間,既可降溫,亦不致過冷。
- 定時開窗通風 :每隔數小時開窗數分鐘,有助空氣流通,減少室內悶熱感。
- 使用風扇輔助 :風扇可加速空氣流動,提升冷氣效能,減少能源消耗。
- 避免冷氣直吹 :冷氣風口不宜對準身體,以免引致肌肉僵硬或感冒。
- 保持室內濕度 :使用加濕器或放置水盆,有助減少冷氣引致的乾燥問題。

冷氣雖然方便,但亦需配合通風與濕度管理,方可達致健康與舒適並重。

 


五、飲食調節:從內而外降溫

飲食不單影響身體機能,更可調節體溫。夏季宜選擇清熱、解暑、易消化的食物,減少身體負擔。

建議如下:
- 多食寒涼食材 :如苦瓜、冬瓜、綠豆、涼粉等,有助清熱降火。
- 避免辛辣油膩 :辣椒、炸物等食物易令體溫上升,增加出汗與不適感。
- 選擇清淡烹調方式 :如蒸、煮、涼拌等,減少油脂攝取。
- 適量飲用涼茶 :如廿四味、五花茶等,有助清熱解毒,但不宜過量。
- 補充維他命與礦物質 :如維他命C、鉀、鎂等,有助身體應對高溫壓力。

透過飲食調節,不但可提升身體抗暑能力,更有助維持消化系統健康,減少夏季常見腸胃不適。

 

避暑不只是冷氣,更是生活智慧

在香港的酷熱夏季中,避暑不應只依賴冷氣,更需從衣著、飲食、時間管理、空間運用等多方面入手。上述五個避暑方法,既簡單易行,亦具科學根據,有助市民在高溫環境中保持清爽與健康。

行街不一定等於蒸桑拿,只要掌握正確策略,炎夏亦可過得舒適自在。避暑,是一種生活智慧,更是一種對身體的尊重與照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