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許多現代都市人而言,寵物不僅是動物,更是家人、朋友,甚至是陪伴日常的精神支柱。然而,當我們忙於工作、應酬或旅行,家中的毛孩卻可能默默承受著情緒上的煎熬。你有否留意,牠最近不再主動迎接你回家、不肯進食、睡眠時間變得紊亂,甚至出現攻擊性或過度舔毛的情況?這些,或許正是寵物抑鬱症(Pet Depression)的徵兆。
不少人誤以為貓狗「冇咁多情緒」,事實上,牠們與人類一樣擁有豐富的情感。當陪伴的需求長期未被滿足,或環境發生重大變化時,便有機會出現情緒障礙。本文將深入探討寵物抑鬱的成因、表現與預防方法,提醒各位主人養寵物不只是餵飽牠那麼簡單。
研究指出,貓狗等高社交性動物,若長時間缺乏互動,便有機會出現類似人類抑鬱的症狀。根據美國獸醫行為學會(AVSAB)報告,長期孤單、生活缺乏刺激、環境改變或主人離開,都是誘發寵物情緒病的主因。
常見誘因包括:
🐶 狗狗的場合例子如下:
🐱 貓貓的場合例子如下:
🐾 小提醒:以上症狀若持續超過兩星期,應盡早諮詢獸醫或動物行為治療師,及早介入。
寵物的情感連結主要建立於「穩定關係」與「持續陪伴」之上。牠們不像人類可自我排解情緒,主人便是牠們的「安全基地」。簡單一句:主人對寵物來說,是整個世界。
為何陪伴那麼重要?
即使每天30分鐘,專心陪牠散步、玩耍或說話,已經讓牠知道你一直在。
若需長時間外出,可使用智能餵食器、錄音玩具等延續主人的存在感。
定時餵食、如廁與活動能帶來穩定感,有助減少寵物的焦慮與不安。
狗狗可多散步、見朋友、接觸自然;貓咪則可安排窗邊日曬、搭建高架活動區域,讓牠探索與刺激感官。
若條件許可,可考慮養第二隻寵物作伴,但切忌倉卒決定,必須考量性格、空間與照顧能力。
出差或旅行期間,應安排熟悉的親友或可靠的寵物保姆上門照顧,或選擇口碑良好的寄養機構。
許多飼主對寵物的身體健康極為關注,定期注射疫苗、定期驅蟲,但對情緒健康卻常掉以輕心。其實,情緒問題若未處理,不但會影響行為,甚至會進一步損害免疫系統,增加患病風險。
現時部分獸醫診所及行為治療中心已提供針對性輔導,亦有天然放鬆療法(如費洛蒙擴香產品等)協助穩定情緒,惟須經專業建議後使用。
對牠來說,你就是全世界。
寵物雖不會說話,但牠們的沉默也許正是求救訊號。在我們生活愈來愈忙碌的同時,別忘了,那個總是在門口等你回家的毛孩,其實只需要你多一點關注、多一點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