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選擇投資工具時,了解指數基金與共同基金的差異,有助於你根據自己的財務目標作出明智決策。這兩種基金各有特色,適合不同投資風格與需求。以下是三個重點總結:
MoneyHero 屬於你的理財專家,同你分享投資攻略、理財小貼士,一齊面對財務問題,助你實現人生不同階段的財務目標
updated: Apr 09, 2025
指數基金追蹤市場指數,成本較低;共同基金則由專業經理操作,追求超越市場表現。
共同基金收費較高,可能影響長期回報;指數基金與ETF則以低費用見稱。
指數基金通常稅務更有效率;但某些主動基金會採用節稅策略,有助彌補差距。
兩者最大的分別在於指數基金投資為被動型基金,跟蹤持有特定指數成份股,如標普500成份股,而共同基金則由基金經理根據市場情況主動挑選資產,名單會隨時間變動。
從長遠角度來看,投資者透過指數基金有機會獲得更穩定、具成本效益的回報。深入了解這些差異,有助你選擇最適合的基金類型,實現財務目標。
» 想開始基金投資?立即查看Money Hero精選證券戶口開戶優惠
指數基金 |
共同基金 |
|
投資目標 |
追蹤基準指數表現(如標普500) |
力求超越基準指數回報 |
投資內容 |
股票、債券及其他證券 |
股票、債券及其他證券 |
管理方式 |
被動管理,組合配置與指數一致 |
主動管理,由基金經理選擇持倉 |
平均費用* |
0.05%. |
0.46%. |
*根據 Investment Company Institute 資料所計算的資產加權平均值[1]。
指數基金與傳統共同基金其中一個最大的分別,就是管理方式。
傳統的共同基金屬於主動式管理,由基金經理或投資團隊根據市場狀況作出買賣決策。而指數基金則屬於被動式管理,基金的持倉會自動追蹤某個市場指數(例如標普500、恒生指數等),不需要基金經理每日作出操作決定。只要某間公司仍在該指數名單中,它的股票便會包含在基金內。
由於指數基金並沒有主動交易活動,其表現純粹反映指數內個別股票價格的升跌,因此屬於被動投資策略。這種方式的最大優勢在於成本低,操作簡單,適合初學者和長線投資者。
相反,在主動管理的共同基金中,基金經理或投資團隊會根據分析及預測作出選股決策。他們可以在多個市場指數或不同資產類別中靈活選擇投資標的,只要符合該基金的投資章程即可。基金經理會決定購買哪隻股票、買入多少,以及何時沽出某些資產,藉此爭取跑贏市場的回報。
指數基金適合希望分散風險、追求穩健回報的投資者,特別是使用定期定額方式建立長期投資組合的人士。而共同基金則適合期望基金經理能透過策略性調配資產來賺取超額回報的投資者,尤其是在波動市況中尋求機會者。
根據歷史數據,要長年穩定地跑贏市場指數,即被動型回報是極為困難。根據S&P SPIVA報告,過去15年中,只有12.02%的主動型基金能夠跑贏標普500指數[2]。
但這並不代表主動基金沒有表現空間。在特定市況下,部分基金經理確實能夠突圍而出。報告指出,在過去一年內,有40.32%的主動基金表現優於市場平均水平。
因此,若你選擇主動型管理,尤其是在大市走弱時,基金經理或有機會透過選股策略(如價值股、資產再平衡)等方式,為你的投資組合創造更高回報,有機會在短期內可能達致超額報酬。
然而,這樣的潛在優勢需要以更高的管理費用作交換,也就是我們接下來要談的重點差異之一:成本。
由專業團隊主動管理的共同基金,涉及更多成本,如基金經理薪酬、獎金、營運支出及行銷推廣等。這些費用最終都會由投資者承擔,並體現在「基金開支比率」中。
這就是投資世界的兩難局面之一:投資者支付更高的費用,期望取得比指數基金更高的回報;但實際上,這些費用卻直接影響你的最終收益。根據S&P Dow Jones SPIVA報告,許多主動管理的共同基金實際上未能長期跑贏市場。
雖然指數基金也需要營運開支,但由於毋須聘請高薪華爾街專才,因此整體費用遠低於共同基金。這就是為何指數基金與ETF近年成為追求成本效益投資者的寵兒。
值得注意的是,成本影響不止於開支比率。費用從你的年收益中扣除後,剩餘本金就會減少,導致複利效應下降,對長期財富累積產生深遠影響。
如欲了解更多適合你投資目標的低成本策略,建議閱讀我們的深入教學文章:巴菲特的SP指數基金投資:穩健投資策略中的啟示
MoneyHero 團隊致力於提供專業、準確及具時效性的理財資訊。我們的內容由具備專業知識的作者撰寫,並參考可信的第一手資料,包括經同行審查的研究報告、政府網站、學術文獻及與業界專家的訪談內容。所有文章均經過嚴格查核,確保資訊正確、實用並切合讀者需要。
MoneyHero 屬於你的理財專家,同你分享投資攻略、理財小貼士,一齊面對財務問題,助你實現人生不同階段的財務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