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貨幣】比特幣能成為對抗通脹的避險資產嗎?

更新日期: 2025年8月22日

在現今經濟不穩、通脹壓力持續上升的環境下,越來越多投資者開始關注如何保護自己的資產價值。除了傳統避險資產如黃金外,加密貨幣中的比特幣近年亦被不少人視為新一代的「數碼黃金」。但虛擬貨幣真的可以有效對抗通脹,甚至在市場波動時發揮避險作用嗎?本文將帶你深入了解加密貨幣在避險角色上的可能性與實際應用。

Moneyhero Team

作者Moneyhero Team

MoneyHero 屬於你的理財專家,同你分享投資攻略、理財小貼士,一齊面對財務問題,助你實現人生不同階段的財務目標

【加密貨幣】比特幣能成為對抗通脹的避險資產嗎?

什麼是通脹與熊市?對投資有何影響?

通脹是指商品與服務價格持續上升,令貨幣購買力下降。在香港,近年消費物價年增幅約 2% 至 3%,雖屬溫和,但食品和能源價格升幅明顯,對實際財富構成壓力,尤其當回報低於通脹時,資產實質價值會被侵蝕。

熊市則是股市下跌 20% 或以上並持續一段時間的情況。以恒生指數為例,自 2021 年高位起,跌幅已超過 45%,令市值大幅蒸發,投資氣氛疲弱。在這類市況下,傳統資產如股票表現普遍不理想,投資者多會轉向債券、黃金等避險工具。

當通脹與熊市同時出現,市場風險加劇,部分投資者開始留意比特幣等加密資產作為對沖選項。然而,加密貨幣波動性高,並不屬於傳統穩定型避險資產,投資前應審慎評估風險承受能力。

面對多變市況,靈活調整資產配置與風險管理,才是穩健理財的關鍵。

什麼是避險資產?

簡單來說,避險資產是指在市場不穩、股市下跌或經濟前景不明朗時,仍能維持穩定、甚至上升價值的資產類別。這類資產可以幫助投資者降低整體投資組合的波動,減少潛在損失,是面對風險時的重要防線。

從學術角度來看,若某項資產在市場波動時與股票等風險資產沒有太大關聯(甚至呈反向走勢),就可視為具備避險能力。當這種負相關性越明顯,避險效果就越強。

常見的避險資產包括:

  • 黃金與貴金屬:長期以來被視為全球認可的保值工具,尤其在通脹或地緣政治不明朗時特別受追捧。

  • 主權債券:如美國國債等高評級國家的政府債券,風險低、回報穩定,是不少投資者的「避風港」。

  • 避險股票:例如公用事業、醫療或日用品企業,即使經濟放緩,需求仍穩定,股價相對抗跌。

  • 避險貨幣:如美元和瑞士法郎,因經濟基礎穩健,在市場不安時往往吸引資金流入。

MoneyHero 小貼士

理想的避險資產,除了能在市況不穩時保持穩定外,亦應具備抗通脹能力和良好流動性,方便投資者在需要時迅速套現。近年,比特幣等加密貨幣被部分人視為「數碼黃金」,期望其具備對抗通脹的潛力。不過,由於波動性高,其是否真正具備避險功能,仍值得審慎思考和進一步觀察。

加密貨幣能否成為對抗通脹的避險資產?正反觀點全面分析

隨著全球通脹持續高企,不少投資者開始關注比特幣等加密貨幣,並將其視為對抗貨幣貶值的潛在避險工具。在香港,這股趨勢亦日漸明顯。然而,比特幣是否真正具備避險功能,市場仍存在不同聲音。以下為支持與反對的主要觀點整理:

支持論點

    1. 固定供應具稀缺性

    2. 年通脹率遞減

    3. 部分時期具對抗通脹特性

    4. 機構資金進場

反對論點

    1. 價格波動極高

    2. 與股市相關性不一

    3. 歷史數據有限

    4. 監管風險仍存

比特幣的確被部分香港投資者視為抗通脹的潛在工具,尤其在港幣實際利率偏低、傳統儲蓄回報有限的環境下。然而,其高波動性、與股市的連動關係、歷史基礎不足與監管不確定性,令其距離成為「主流避險資產」仍有一段距離。建議投資者在考慮加密貨幣時,應根據自身風險承受能力作出審慎配置。

被視為具有避險地位的加密資產例子

雖然加密貨幣整體波動性高,但當中亦有部分資產因具備稀缺性、去中心化、透明供應機制等特點,被部分投資者視為具備潛在避險屬性。以下是數個在香港市場較常被關注的例子:

具有避險地位的加密資產例子

    1. 比特幣(Bitcoin,BTC)

    2. 以太幣(Ethereum,ETH)

    3. 穩定幣(Stablecoins,如USDT、USDC)

加密貨幣是風險資產還是避險資產?

近年加密貨幣市場快速發展,不少人將比特幣等資產與「數位黃金」相提並論,視其為對抗通脹的新工具。不過,從香港市場的實際情況來看,加密貨幣目前仍被廣泛視為高風險資產,而非傳統意義上的避險工具。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加密貨幣是風險資產還是避險資產?

    高波動性與風險屬性明顯

    避險表現不穩定

    技術與監管風險仍高

    投資者定位傾向審慎

除了加密貨幣,還有哪些常見避險資產?

加密貨幣雖具備部分抗通脹特性,但波動性與風險亦不容忽視。對於希望在市場不穩時尋求較穩健選項的投資者,以下幾類傳統避險資產依然是不少人的首選:

傳統避險資產

    避險股票

    避險貨幣

    黃金和貴金屬

結論

綜合以上論點,比特幣在面對通脹預期時確實有機會升值,顯示其具備一定抗通脹潛力。但與黃金、國債等傳統避險資產相比,比特幣在金融危機或市場恐慌時仍顯得不夠穩定,難以單靠其承擔避險角色。

對於希望在香港市場建立穩健防禦的投資者而言,結合黃金、避險股票、穩定貨幣等傳統避險資產,加上審慎比例配置加密資產,或許是較為平衡的資產組合策略。

請緊記,沒有任何資產能在所有市場情境中穩定發揮避險功能。比特幣等加密資產的角色仍在演變中,其與傳統金融市場的關係未來亦可能改變。如欲根據自身風險承受能力和財務目標制定合適策略,建議諮詢專業財務顧問以獲得更具針對性的建議。

相關文章

獲取更多精明理財貼士

獲取更多精明理財貼士

立即訂閱,我們將發送與你最相關的財經文章以及其他實用方法到你的電郵,助你更有效管理財富。

關於作者

Moneyhero Team

Moneyhero Team

MoneyHero 屬於你的理財專家,同你分享投資攻略、理財小貼士,一齊面對財務問題,助你實現人生不同階段的財務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