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今經濟不穩、通脹壓力持續上升的環境下,越來越多投資者開始關注如何保護自己的資產價值。除了傳統避險資產如黃金外,加密貨幣中的比特幣近年亦被不少人視為新一代的「數碼黃金」。但虛擬貨幣真的可以有效對抗通脹,甚至在市場波動時發揮避險作用嗎?本文將帶你深入了解加密貨幣在避險角色上的可能性與實際應用。
updated: May 28, 2025
通脹是指商品與服務價格持續上升,令貨幣購買力下降。在香港,近年消費物價年增幅約 2% 至 3%,雖屬溫和,但食品和能源價格升幅明顯,對實際財富構成壓力,尤其當回報低於通脹時,資產實質價值會被侵蝕。
熊市則是股市下跌 20% 或以上並持續一段時間的情況。以恒生指數為例,自 2021 年高位起,跌幅已超過 45%,令市值大幅蒸發,投資氣氛疲弱。在這類市況下,傳統資產如股票表現普遍不理想,投資者多會轉向債券、黃金等避險工具。
當通脹與熊市同時出現,市場風險加劇,部分投資者開始留意比特幣等加密資產作為對沖選項。然而,加密貨幣波動性高,並不屬於傳統穩定型避險資產,投資前應審慎評估風險承受能力。
面對多變市況,靈活調整資產配置與風險管理,才是穩健理財的關鍵。
簡單來說,避險資產是指在市場不穩、股市下跌或經濟前景不明朗時,仍能維持穩定、甚至上升價值的資產類別。這類資產可以幫助投資者降低整體投資組合的波動,減少潛在損失,是面對風險時的重要防線。
從學術角度來看,若某項資產在市場波動時與股票等風險資產沒有太大關聯(甚至呈反向走勢),就可視為具備避險能力。當這種負相關性越明顯,避險效果就越強。
常見的避險資產包括:
黃金與貴金屬:長期以來被視為全球認可的保值工具,尤其在通脹或地緣政治不明朗時特別受追捧。
主權債券:如美國國債等高評級國家的政府債券,風險低、回報穩定,是不少投資者的「避風港」。
避險股票:例如公用事業、醫療或日用品企業,即使經濟放緩,需求仍穩定,股價相對抗跌。
避險貨幣:如美元和瑞士法郎,因經濟基礎穩健,在市場不安時往往吸引資金流入。
理想的避險資產,除了能在市況不穩時保持穩定外,亦應具備抗通脹能力和良好流動性,方便投資者在需要時迅速套現。近年,比特幣等加密貨幣被部分人視為「數碼黃金」,期望其具備對抗通脹的潛力。不過,由於波動性高,其是否真正具備避險功能,仍值得審慎思考和進一步觀察。
隨著全球通脹持續高企,不少投資者開始關注比特幣等加密貨幣,並將其視為對抗貨幣貶值的潛在避險工具。在香港,這股趨勢亦日漸明顯。然而,比特幣是否真正具備避險功能,市場仍存在不同聲音。以下為支持與反對的主要觀點整理:
1. 固定供應具稀缺性
比特幣總量被限制為 2,100 萬枚,供應透明且不受中央機構操控,與法定貨幣的無限發行形成對比,吸引部分香港投資者視其為「非港幣資產」以對沖通脹。
2. 年通脹率遞減
比特幣的新增供應量每四年「減半」,現時通脹率約 1.8%,具長期稀缺性。
3. 部分時期具對抗通脹特性
在實際利率為負、物價上升的情況下,比特幣價格曾出現升值現象,部分投資者視之為通脹期間的替代對沖工具。
4. 機構資金進場
國際資深投資人如 Paul Tudor Jones、Stanley Druckenmiller 等已將比特幣納入資產配置。香港部分家族辦公室與高淨值人士亦開始配置小比例比特幣作為分散風險之用。
1. 價格波動極高
比特幣短期內可出現雙位數漲跌,與黃金或美國國債等穩定型避險資產有明顯差距,令其避險功能備受質疑。
2. 與股市相關性不一
比特幣在市場恐慌時(如疫情期間)亦曾與股市同步下跌,削弱其作為「逆向資產」的避險角色。
3. 歷史數據有限
比特幣只有十多年歷史,尚未經歷完整的經濟週期,難以像黃金那樣作長期避險驗證。
4. 監管風險仍存
雖然香港已設立虛擬資產交易平台發牌制度,但銀行配套與監管框架尚未成熟,政策變動仍可能影響資金流動與價格穩定性。
比特幣的確被部分香港投資者視為抗通脹的潛在工具,尤其在港幣實際利率偏低、傳統儲蓄回報有限的環境下。然而,其高波動性、與股市的連動關係、歷史基礎不足與監管不確定性,令其距離成為「主流避險資產」仍有一段距離。建議投資者在考慮加密貨幣時,應根據自身風險承受能力作出審慎配置。
雖然加密貨幣整體波動性高,但當中亦有部分資產因具備稀缺性、去中心化、透明供應機制等特點,被部分投資者視為具備潛在避險屬性。以下是數個在香港市場較常被關注的例子:
1. 比特幣(Bitcoin,BTC)
作為全球首個加密貨幣及市值最大的資產,比特幣常被稱為「數碼黃金」。其供應量被固定為 2,100 萬枚,具稀缺性與抗審查特質,令不少香港投資者視其為對抗港幣貶值及通脹的另類選擇。近年在港的投資興趣明顯上升,並陸續出現受監管的比特幣 ETF 及持牌平台。然而,波動性大、避險表現不穩仍是其爭議所在。
延伸閱讀:比特幣是什麼?如何開始買賣比特幣
如欲了解更多關於比特幣的基礎知識及投資方法,可參考我們的詳細指南:比特幣是什麼如何開始買賣比特幣
2. 以太幣(Ethereum,ETH)
雖然以太幣的定位更偏向區塊鏈應用層,如 DeFi、NFT 等,但部分投資者亦會將其納入多元化組合,以分散股票與傳統資產的風險。自以太坊轉型為 PoS(權益證明)後,供應增速放緩,加上鏈上應用蓬勃發展,亦有意見認為其具一定抗通脹潛力。不過整體而言,其避險屬性不及比特幣明顯。
想深入了解以太坊及其特性的香港投資者可參考:以太幣值得入手嗎?如何開始交易?
3. 穩定幣(Stablecoins,如USDT、USDC)
穩定幣與美元掛鈎,價格波動相對較低。在市場不穩時,投資者會將資金轉至穩定幣避險,暫避價格劇烈波動。但穩定幣本身並不具備增值空間,更多作為加密資產市場中的「現金等值資產」使用,屬短期避險過渡工具而非長期保值選項。
近年加密貨幣市場快速發展,不少人將比特幣等資產與「數位黃金」相提並論,視其為對抗通脹的新工具。不過,從香港市場的實際情況來看,加密貨幣目前仍被廣泛視為高風險資產,而非傳統意義上的避險工具。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高波動性與風險屬性明顯
比特幣價格自 2021 年以來大幅波動,曾由 29,000 美元升至超過 11 萬美元高位,也曾在短時間內急跌,單日波幅可達 10% 至 20%。這種波動遠超傳統資產,令加密貨幣更接近「高風險高潛力」類別。
避險表現不穩定
雖然比特幣具備供應稀缺、去中心化等特質,但在市場恐慌或危機時期,其表現往往與股票同步下跌,未能發揮穩定作用。例如 2020 年疫情初期,比特幣與美股同時急挫。2023 至 2025 年間,比特幣與黃金偶有正相關,但這種趨勢並不持續。
技術與監管風險仍高
香港加密貨幣詐騙案件不斷增加,2024 年報案宗數超過 1,700 宗,損失金額動輒以百萬計。同時,平台倒閉、技術漏洞風險亦時有發生。儘管香港已推出虛擬資產平台牌照制度,持牌平台如 HashKey、OSL 等具一定保障,但整體監管環境仍在建立階段。
投資者定位傾向審慎
根據香港投資者及理財教育委員會(IFEC)調查,大部分香港投資者對加密貨幣持審慎態度,多數將其視為資產多元化的一環,而非主力避險工具。部分高淨值投資者及家族辦公室會配置少量加密貨幣,以補充傳統資產的增長潛力與風險對沖。
在香港,加密貨幣目前更接近高波動性的風險資產。雖然在特定情境下可能具備抗通脹潛力,但其避險功能不穩定,加上技術與監管風險未除,投資者應審慎評估風險承受能力,並將其視為多元化投資組合中的一小部分,而非單一避險方案
加密貨幣雖具備部分抗通脹特性,但波動性與風險亦不容忽視。對於希望在市場不穩時尋求較穩健選項的投資者,以下幾類傳統避險資產依然是不少人的首選:
避險股票
在經濟下行期間,公用事業、消費必需品及醫療保健等行業的龍頭企業通常表現較為抗跌,因其產品和服務屬日常所需,需求相對穩定。在香港,具備穩定派息記錄和穩健資產負債表的本地公用事業股,如電力、燃氣公司等,在市場波動期間更被視為穩妥的避險選擇,相比高波動性的比特幣,更適合風險承受能力較低的投資者。
對於想了解香港市場具體避險股票的投資者,建議參考:經濟差買咩避險股-逆市投資
避險貨幣
美元、瑞士法郎和日圓一向被視為傳統避險貨幣,主要因其發行國擁有穩健的經濟基礎、強大的金融體系和高度可信的中央銀行。在市場壓力加劇時,這些貨幣往往會升值。對香港投資者而言,了解避險貨幣的特性尤其重要,尤其在港元與美元掛鉤的背景下,適當配置穩定貨幣有助對沖資產波動。
有興趣深入了解各類貨幣的避險功能,可参考:避險貨幣-商品貨幣-外匯-特性
黃金和貴金屬
黃金數百年來一直保持其作為終極避險資產的地位。其有限的供應、物理特性、普遍接受和與金融市場的低相關性使其在經濟不確定性期間特別具有吸引力。
黃金價格對標普500指數反應下跌,表明黃金有資格作為股票的對沖工具。此外,黃金價格對市場波動性(VIX)衝擊顯著上升,表明黃金有資格作為避險資產。這種在市場壓力下的一致行為與比特幣避險資產更不可預測的行為形成對比。
香港投資者可透過多種方式參與黃金市場,包括購買實物金、投資黃金 ETF 或相關礦業股票,當中不少亦可經由港交所直接交易。
如需了解低成本黃金投資方法:黃金投資-幾千蚊低價投資黃金方法
有關黃金股票的分析及建議:黃金股票走勢分析及推薦
綜合以上論點,比特幣在面對通脹預期時確實有機會升值,顯示其具備一定抗通脹潛力。但與黃金、國債等傳統避險資產相比,比特幣在金融危機或市場恐慌時仍顯得不夠穩定,難以單靠其承擔避險角色。
對於希望在香港市場建立穩健防禦的投資者而言,結合黃金、避險股票、穩定貨幣等傳統避險資產,加上審慎比例配置加密資產,或許是較為平衡的資產組合策略。
請緊記,沒有任何資產能在所有市場情境中穩定發揮避險功能。比特幣等加密資產的角色仍在演變中,其與傳統金融市場的關係未來亦可能改變。如欲根據自身風險承受能力和財務目標制定合適策略,建議諮詢專業財務顧問以獲得更具針對性的建議。
MoneyHero或本網站關於證券、投資、稅務,會計或法律意見的內容,都不會構成任何買賣投資要約、招攬、建議或意見,亦不涉及任何公司、證券或基金的產品代言、推許或贊助。MoneyHero.com.hk之內容僅屬一般參考,並非個人化的投資建議,也不構成買賣證券的誘因。MoneyHero Global Limited及/或其分支機構不能,亦不會對任何資訊、特定投資項目之回報與可持續性,或資料來源的潛在價值,作出評估、驗證或保證其適當性、準確性或完整性。MoneyHero.com.hk可能透過本網站所提及的品牌或服務收取報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