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日聽人講「聖誕鐘買滙豐」或「丁蟹效應」,去到某段時間,當股市波動的時候,又會有人開始講好多其他「乜乜效應」,究竟有多少是會真的應驗?MoneyHero同大家分享一下9大有趣民間智慧!
1.丁蟹效應
丁蟹效應又稱「秋官效應」,源自鄭少秋在1992年演出香港電視劇《大時代》的大反派股市狂人「丁蟹」。鄭少秋演出的電視節目一播映,通常都伴隨香港恒生指數不同程度的下跌。如2015年TVB在港股狂飆之際宣布重播《大時代》,後來不僅港股短線急跌,連大陸股市上證指數也一度震盪,後來更造成小型「股災」,就連跨國券商里昂證券都曾於2004年研究分析「丁蟹效應」。
2.唇膏效應
「唇膏效應」 (lipstick effect),是指經濟轉差,消費者不再「豪買」,但又為了滿足消費欲望,故會轉買一些相對較平價、但同時可令心情「靚啲」的美容產品,如唇膏、面膜等。唇膏效應不是甚麼新論點,反正經濟轉差就有人談論這個效應,在股市底部運行或見底時,亦有較多人談論。
相關閱讀:【經濟差買咩避險股?】逆市投資 房託股、公用股買得過?
3.一月效應
「一月效應」有兩種解說,一是指每年一月,股市都會升多過跌;另一個就是以一月的股市走勢來預測全年表現,即是說如果一月升,股市全年都會升,反之亦然。若按2017年數據顯示,2017年1月恒指大升6.18%,之後全年升幅逾35%。
4.北水效應
自2014年11月17日滬港通啟動至今,借港股通(滬深)南下的「北水」,日均成交額勁增十倍,令外資主宰的港股生態悄然生變,亦有了坊間所稱的「北水效應」。近年北水效應更強,恒指每日成交額形成HK$1,000億新常態,較以往HK$500至600億的水平,翻了一番。
相關閱讀:香港投資內地股票: A股/B股/H股/紅籌有乜分別?
5.錨定效應
這是其中一個散戶在投資心態上經常犯的思考錯誤,名為「錨定效應」,意即當人在對任何事進行決策時,總會過度偏重最早取得的資訊,即使這個資訊與決定無關。
6.藍燈籠效應
藍燈籠之所以大吉利是,是因為以前家有喪事的時候,就會在門口掛上藍色字燈籠。此典故後來被證券界引用,形容某幾隻股份為藍燈籠股,當見到連這些股份都被熱炒時,就知道股市見頂之期不遠矣。
相關閱讀:股票投資入門攻略:新手必睇策略及心得
7.萬聖節效應
「萬聖節效應」即指,平均來說,11月至4月的投資回報較5月至10月這半年的投資回報高,是由荷蘭經濟學家Ben Jacobsen提出,他曾以1973至1998年的歷史資料,研究包括香港在內的37個股票市場,發現當中有36個市場符合上述規律。根據現有的研究,萬聖節效應似乎與宏觀經濟、公司業績、農業作息都無關。
由於2017年全年大部分時間股市都在上升,上述兩個時間段的比較不相伯仲,但2011年至2016年期間,股市則呼應上述的研究,即11月至4月的投資回報較5月至10月這半年的投資回報高。
8.聖誕鐘買滙豐
「聖誕鐘買滙豐」的傳奇來自於在滙豐業績不俗以及派紅股的時期。每逢在聖誕節前買滙豐,不必等很久滙豐就會公佈業績,好業績若再加上紅股,股價就會炒上去,在聖誕節買入滙豐的投資者就可以趁高套利。因此,在市場上流傳了這一種說法。
若投資者在在2017年的聖誕前買滙控,又在2018年1月大市創歷史新高後的位置沽出,可獲得逾5%的回報。
9.五窮六絕七翻身
「五窮六絕七翻身」是傳統炒股智慧,意指5月份開始跌市,6月份更會大跌,要到7月才見反彈。每年5月及6月,投資者擔心未有新的季度業績公佈,加上如果股市在第一季已累積一定升幅的話,港股會先行出現調整。當完成半年結後,投資者會重新再把資金投入股市,又或者基金經理會重新調配資金的分佈,令到7月份有新一番景象。
翻查資料發現,恒指1996年至2017年這22年間恒指的月度表現,發現「五窮六絕七翻身」的確應驗過4次,分別是在2008年、2011年、2013年、和2016年。
MoneyHero或本網站關於證券、投資、稅務,會計或法律意見的內容,都不會構成任何買賣投資要約、招攬、建議或意見,亦不涉及任何公司、證券或基金的產品代言、推許或贊助。MoneyHero.com.hk之內容僅屬一般參考,並非個人化的投資建議,也不構成買賣證券的誘因。
MoneyHero Global Limited及/或其分支機構不能,亦不會對任何資訊、特定投資項目之回報與可持續性,或資料來源的潛在價值,作出評估、驗證或保證其適當性、準確性或完整性。MoneyHero.com.hk可能透過本網站所提及的品牌或服務收取報酬。
延伸閱讀:【股票開戶攻略】銀行及證券行投資戶口佣金收費大比拼
延伸閱讀:【即日鮮】炒即日鮮技巧、選股前必看心得
延伸閱讀:【期權是什麼】股票期權教學 風險、玩法及戶口佣金比較
想知道最新嘅理財貼士,就要留意 MoneyHero Blog,同埋緊貼我哋嘅 Facebook Page!